16 Jul 2025, 12:34 UTC

那日随笔

因为那天其实是想写点最近的碎碎念,后来忍住了,但是开了个新文件,又不想删掉,就随便写写。

  1. 那天(7月12日)其实发生了一些事,比如:(以下由DeepSeek生成)
  • “中国云谷”10大AI与绿色算力项目签约,总投资200亿元 呼和浩特在2025绿色算力(人工智能)大会上签约10个重点项目,涵盖AI应用、算力基建及数据生态,包括百度与内蒙古 政府合作的大模型训练、联想智能算力调度等项目,助力“东数西算”战略。
  • 月之暗面发布万亿参数模型Kimi K2,性能对标GPT-4.1 该模型采用MoE架构,支持13万长文本处理,在代码和Agent任务中表现突出,API定价为输入/输出每百万token 4/16元,上线20分钟下载量破1.2万。
  • DeepSeek澄清“使用率暴跌”传闻,称战略转向AGI研发 针对网络流传的“使用率从50%跌至3%”,官方回应称数据被误读,实际峰值仅6%-7%,且第三方托管模型使用量增长20倍,公司正聚焦下一代R2模型研发。
  • 智元机器人A2-W落地工厂,单台可替代1.4~2名工人 该机器人在富临精工完成三小时搬运800箱任务,通过多模态感知适应复杂环境,当前部署成本约几十万元/台,商业化进程加速。
  • 欧盟发布《通用AI行为准则》,8月2日起实施自愿性规则 该准则为AI透明度、版权处理及风险评估提供框架,为后续《AI法案》铺路,引发行业对合规成本与创新平衡的讨论。
  • 其实现在各种AI助手都能提供新闻获取,还有附带着来源链接(虽然来源不一定真实),想知道某些方面的新闻只要熟悉关键词和提示词就好,很方便获取到信息,但是,因为来源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,只能说多了一个自动获得信息的途径,别的还是跟以前差不多。
  1. 我现在已经基本不在obsidian里写blog了,而是直接用vscode直接写文件,FrontMatterCMS已经足够好。但缺点其实也挺明显,一些文字存放在了另一个地方,可能需要手搓个工具进行同步,让这些文件也能进入obsidian的库里。

  2. Claude Code之前在我看来是命令行的工具,可以调用AI能力去做些操作,一开始我也没有正常途径去用,所以基本职能是看别人的使用视频间接了解。后来出了同类产品Gemini cli,好像有些不同了,挖掘出了一些在shell环境下的用例,以及让我看到了AI OS的可能,虽然也有一定的安全风险,但最起码一些很机械的人工操作可以被智能自动化取代,还是值得的。以及kimi K2模型的出现,让Claude Code可以直接使用,虽然不能替代Claude出众的模型代码能力,但让我的尝试变得非常低成本(50元充值而已),所以后边会继续试用。

  3. 对于AI的产品收费,我觉得跟前些年手游井喷时有点像,各种渠道都有新产品,一堆大R都是在下盲注,好不好玩的不知道、新游戏先充个688之类的,现在的AI行业,从模型、API、工具、agent、转发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可以花钱的地方,好不好用不知道,先充点钱试试。这种心态可能就养活了某个产品,但也得小心卖卡跑路的套路。

一说不得了,碎碎念了这么多字,唉。

09 Apr 2025, 08:20 UTC

请AI帮我加上图
/images/ronot16.jpg
/images/robot18.jpg

原来是想看看编辑器能不能实现自动帮我生成blog配图的功能,发现还不能,但估计也不远了。

换成不够智能这个title后,果然可以写得下去了,对自己没有啥要求了也,blog反正只是给自己看的,别人喜不喜欢看跟我也没关系了。

01 Apr 2025, 09:33 UTC

愚人节快乐

愚人节了,以前的经验就是那天别上当,主要是分不清善意的还是恶意的。

回忆有时就像突然闪亮的星星,一瞬间到最亮然后变得暗淡无光,对有些记忆可以很具体、很细节,分不清是脑补还是选择性记忆。

对四月一日,记忆犹新的却是Google要出Gmail和哥哥张国荣的离世,前者当时看很荒谬,友商还100M都不到,Google重新发明了可以发一个G以上邮件的免费邮箱;后者就比较可惜,当时还不相信,我是从小看电影《纵横四海》长大的,现在也还在听《风继续吹》《Monica》。

另外,Flag不要乱立,去年愚人节想着做个iOS app,就开了苹果的开发者会员,中间苦读SwiftUI和SwiftData,到发现iCloud同步问题,然后重新学Core Data,再到AI编程,折腾了一个遍,但结果一年了也没有完成app并提交。

愚人节快乐!

08 Mar 2025, 10:56 UTC

对小红书的后知后觉

最近看了差评《小红书快成为新一代的App Store了?》这篇文章,重新打开小红书探索了一下,发现它确实已经成为了许多产品的重要阵地。

我断断续续使用小红书已有好几年。前几年实在看不懂它的价值所在,当时听说可以把它当作搜索引擎来用,但试过几个关键词后效果不尽如人意,就此搁置了。

最近半年我开始更频繁地使用小红书。在浏览了一些日文和英文学习的笔记后,首页推送的内容逐渐变得切合我的兴趣。不知是否引入了AI技术,现在的推荐算法比起以前生硬的无脑推送确实intelligent了不少。

随着AI编程的热潮兴起,小红书上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增多,这让它意外地展现出作为应用软件用户交流社区的价值。

关于是否要听取用户意见这个问题,业界一直存在分歧。但与其纠结于理论,不如关注产品是否受欢迎更实际。我认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:有时需要贴近用户,有时则要保持一定距离。

如今的小红书更像是一个个性化的信息门户,它会在首页精准展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。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和浏览记录来调整内容偏好。随着各类用户在平台上持续产出和分享内容,小红书的生态愈发丰富完善,也让我看到了在AI时代自运营平台的无限可能。

p.s.这篇文章写完后用GitHub copilot改写了一下,确实是比我原文通顺一些。

04 Mar 2025, 01:47 UTC

这个Blog是时候该改个名字了

上一次Blog改名还是刚从事移动互联网的时候,那时候觉得互联网的区别是会不会移动,更直接的看法是能不能在手机上使用。

那时候,2008年左右,有两年忙活的还是WAP,好远古的感觉,当时一边做一边觉得HTML都不支持的协议能有啥前途?

当时诺基亚还是领头羊,有最好的功能机,结实、续航长、短信打字飞快,移动业务多不管是游戏还是应用……它也做过智能手机,从塞班OS到智能设备都有,但不好用也贵。

那时我用的最满意的智能手机其实是Palm Tero 680,对话式短信、完整的日程安排软件,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比较舒服的看电子书。

苹果的iPhone 3G是我最早的iPhone,那时候国内还没引进,中关村找的忘记哪里的水货了,游戏和应用还不多,使用最多的还是看电子书的app,用来上网也不错,但GPRS流量费老贵了,2G网速度慢,当时觉得比较鸡肋。

当时替代我手里诺基亚功能机的是黑莓,印象深刻的9700,屏幕太好了,我走哪吹到哪,大太阳底下显示异常清晰,前后的其他手机都做不到,还试用过专用的黑莓数据服务BIS,性价比不太适合个人用户。

当时网速慢、网络服务更多基于WAP、资费贵,直到后来安卓引进的时候才得到更新,比如更快的3G网、相对便宜的资费以及部分兼容HTML的WAP2.0等等。

人上岁数就会不知不觉的回忆过去,当时的有些细节可能后面才能注意到。

说回来,现在已经是AI时代了,与时俱进也该换个AI一点的名字吧?

从“移或移不动的互联网”->“不够智能的网志”

21 Feb 2025, 10:44 UTC

今天其实也不知道写什么

今天第一次用VSCode写blog,多亏了Front Matter CMS这个插件。

有点神奇,配合GitHub copilot自动补全,写起来很舒服。

其实想换AI IDE写字有段时间了,真的是觉得Cursor、Windsurf这种VSCode+AI的编辑器,Tab自动补全、文件索引、各种Chat直接问答修改等对代码有效的功能,对文字文档、写作一样有效,虽然有杀鸡用牛刀之嫌,但当下这种貌似过剩的资源正好消耗一下。

也许未来会用VSCode代替Obsidian做笔记和文档汇总,就暂时先用来写blog好了。

18 May 2024, 10:59 +0800

周末随笔:持续学习
  • 拿起Xcode和Swift,继续写app。
  • 上次放弃swift还是在几年前,那时是因为版本和版本之间没有兼容关系,学习速度慢了,刚学的格式、用法都作废了,但愿这次能坚持到做出来东西。
  • 想太多就是影响创造力,虽然方向很重要,方向错了用的力道越大偏离越远,但现在不缺的就是用力,不用也废了。
  • 与其在疑问中停滞,不如在努力中前行。
  • 终生学习很重要,所谓活到老学到老,只要有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赶紧学起来。
  • 多邻国算是沧海遗珠了,最开始见到的时候觉得太低龄、像个游戏玩具,现在看用来每天激活学习惰性对我还是很有用的,贵在坚持。
  • 每天不用说进步,保持不退后就已经不错了,如果还能前进一点点也是不错的。

05 Apr 2024, 10:29 +0800

2024年第一篇:复活

2024年到清明节假期才有空码字,前面大半年都在奔波,一点不夸张的说是为了活下去。

2023年是暴雷的年头,从年初开始就初现端倪,人到四十才看到世界本来的面目,有点夸张但对我来说很真实,主要是对别人的信任超过了对风险的认知,也有对各种生活压力的忽视。

回想了一下,上次人生低谷期还是孩子刚出生的那年,也十年多了,当时也持续了好几个月,不过当时经济压力没有现在大。

也许人的潜力不到绝境不会被激发,我也算知耻而后勇了,之前太路径依赖了,后边需要突破自己的局限。

以前也考虑过后半生能干点什么事,那是依据的能力、经验和行业现状做的判断,到今年来看一点不靠谱,不够与时俱进。

2024年是个充满欲望的年份,渴望摆脱现在的困境,用自己的技能换取更多的财富,获得更多的肯定,开启人生后半段。

加油!

23 Jan 2023, 11:08 +0800

大年初二的随笔

关于 Blog

  • 先给个结论,写不下去主要还是懒。
  • 每个人的写作目的并不同,收入、社交、知识发表等等,当写作价值远远小于预期时,自然就会停下,反之会继续。
  • 坚持写还是需要得到一些反馈,否则只是给自己记录,也许错误认识和想法会更加根深蒂固;也不是多想被骂,纯粹是需要正向交流。
  • 所以偶尔想起来就写写也挺好。

关于个人知识管理

  • 经过收集、整理、转化为知识等等环节,得到的干货之外,其实过程更有意义。
  • 再说作为第二大脑什么的,其实不靠谱,基于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片面讯息/知识,是无法得出真理的,只能得到令自己相对满意。
  • 学无止境就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,这个阶段结论有时会推动有时会延缓继续学习。
  • 至于用什么工作流、软件、App,那些都没有什么最佳实践,只要适合自己就好。

04 Jan 2023, 10:17 +0800

2023新年快乐

又又又双叕好久没发 Blog 了。

针对去年11月推友的问题:“为什么不写 Blog 了呢?”,我的回复:“因为懒”。

是的,因为懒,懒得去收集,懒得去整理,懒得去思考,懒得去记录,更懒得去分享。

不过到2023年了,又有些想记录的,还是要叨叨。

过去的2022年

2022年真是个魔幻的年份,春节去三亚玩了一圈,回来途中说三亚疫情又起来了,然后俄乌战争就打响了,全世界都卷进去了,国内也受影响。

3月孩子学校疫情,还赶上今年第一次因为从天津返回被居家隔离,差不多一个月在家。刚完没几天又赶上朝阳区静默,五一前后开始频繁全员核酸,同时魔都也来了一波疫情,一下折腾过了上半年,孩子也早早放了暑假。

7月偶然接触到全民K歌,然后职业病犯了,频繁使用了2个多月,唱了不少老歌,跟几年前大不一样了,看到了这两年其他社交产品的影子,变得更社交了。

8月好几个旅游城市疫情起来,搞得很多旅客滞留,一边庆幸暑假没出门,一边感慨。

9月初是第二次因为从天津返回被居家隔离,还上了门磁。

十一刚过就好多不确定因素出现,到11月中突然得知家里有个长辈去世了,十一假期还说过年应该去看看,结果彻底没了机会,一时感慨,心情郁郁了一周。然后还又被隔离,又被上了门磁,因为赶上十混一阳性,在当时也成了普遍事件。刚上班没两天疫情又厉害起来,朝阳区又让回家了。

进入12月突然放开了购药,然后又停掉了全员核酸,更要有序返岗,于是一边到处找药一边谨慎上下班,上了5天班后还是中招了,嗓子疼、头疼、浑身疼、失去嗅觉、鼻塞,就是没怎么发烧,直到10天后阳康也没有一种药到货。。。

寄望2023年

虽然去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毕竟过去了,虽然什么都没干成,但毕竟锻炼了自己的厨艺,比前两年更加纯熟了,能做的菜更多了。

想研究 web3 的心还在,但热情下降了不少,主要是感觉业界环境太不稳定了,2023年需要更审视。

去年感受人生脆弱比较多,2023年希望能找到新的出路。